引言:
其实谁不是年少爱做梦呢,近期看了一些书以后,对世界,对人生,对自我,都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思考,依然还是那份意难平,逐渐在释怀,有些事情,时间都未必可以治愈,只能靠内心。
雁渡寒谭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昨日之事不可留,今日之事多烦忧。
今天既不讲菜根谭,也不讲蝴蝶梦。
要讲的是袁了凡的故事,和袁守诚的一个姓,了凡只是他的号,本名袁黄,后来号称了凡道人。
袁了凡先生,原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博学多材,精通河图、洛书之理数、星命之学、堪舆之道、律吕音乐、数学算术、水利、兵备无不获有心得,并留有著作甚多。
明朝隆庆四年为举人,万历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宝坻县长、兵部职方司主事、军前参赞、督兵等职。享年七十四岁。明熹宗追赠“尚宝司少卿”。
在考科举之前由相命之人推测其未来功名,结果都应验,因此认为命运不可改变,且命运中他将于53岁寿终,且无子嗣。然之后于1569年遇见云谷禅师,透过云谷禅师教导积德行善并且同时教授准提咒训练清净心与慈悲心,解说命运如何掌握在自身,其(定数)其实是可以改变,了凡领受积极为善助人,改过迁善修正错误观念、思想、行为因改变自身的命运,不仅未于53岁寿终,延长寿命至74岁,且生下二个儿子,并于69岁那年写下《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正是袁了凡要给儿子的家训。
《了凡四训》:
第01章 立命之学
第02章 改过之法
第03章 积善之方
第04章 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讲的是算命的一开始算得都应验,而遇见云谷禅师之后,悟得平常人会被一些阴阳气数束缚,相信命运,而积累善行,便可途遇天使,自然得福,不可过分追求功名富贵,应当多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所谓,日行一善,积善成德。
在那时起,便改号了凡,不愿意再做凡夫俗子,把凡夫的见解,完全扫光。
若是觉得生活是由命运决定的,那便是平凡人,还要虚心,每天知得失,珍惜大好光阴。
改过之法。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又有人说过,知耻而后勇,首先要晓得过失,然后改掉,便是圣贤。
所以一个人要具备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有句话,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积善之方。正所谓,救人一命,胜七级浮屠。这一章,就告诉我们,多行善事,可以有以下方面:
与人为善,别人有善心,助其成长。
爱敬存心,年纪大,辈分高的人,心存敬意,辈分低的人,心存爱戴。
成人之美,别人做好事,劝尽心尽力。
劝人为善,善恶有报,始终不要触碰恶事。
救人危急,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管教别人不如心理咨询。
兴建大利,大能量者做大事。
舍财作福,舍得舍财,都乃身外之物,既治愈不了内心,又无法提升自己。
护持正法,坚持正义,坚持正统。
敬重尊长,学问高者,见识多者,职级高者,都应以敬重之心,即敬畏之心。
爱惜物命,慈悲为怀,对万物也有怜惜之心。
谦德之效。这里谦德,便是谦虚谨慎之德,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体量都会大,而且肯多进行学习,多进行改进,这种的也是难得的品质。
其实我觉得有一些思想,和达摩祖师的想法有些重合,都是由内心出发,思想、品德、行为都是自己决定的,别人再怎样,也只是辅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多行善,以谦德,知得失,多改过,不知命。
死循环
最近发现,有些事情其实一直在死循环,比方说,自卑导致失败,失败导致更加的自卑,长期以往,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失败,就这样缺乏正向反馈。
就算在社会之中,也是,富人会越来越有钱,而穷人,因为物价的上涨,财富相对变得越来越贬值。
其实很多时候,生活就是一个个死循环,这也是意难平的方面,不做出努力,永远都会被限制在循环里。
最近也在看一些心理学的东西,其实里面也在讲认知、情绪,现在才觉得,人不可能永远做正确的事情,有时候就会自以为是,然后忽略他人的感受,还容易影响到一个人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到他人,给他人压力也好,情绪也罢。其实都是不愿意发生的事情,谁愿意这样呀,做事情的初衷往往都是好的,可惜事与愿违。
其实每一行都不容易,都在内卷,愿都共勉。
南海十三郎
周末,突然想看这部获得当年金马奖的影片,其实也不完全算是传记电影,当时编剧加了不少东西,献给全港所有的编剧共勉。
讲了江誉镠的一生,电影刻画了天才不为世俗屈服的一生。
感受颇多,十三郎,薛觉生,唐涤生都是真实的人物,唐涤生还写出了闻名的粤剧名剧《帝女花》,看了大概的资料,写了很多香江夜的感觉,后来也有著名的任剑辉、白雪仙做主演。
有道是,哀乐浮生梦一场,十三郎说十三郎。
年少之时,谁都曾有过十三郎的影子,浪荡不羁,谁也想闯出一番天地,但是终究会像红楼梦里讲的那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谁都想要更好的,可到头来,事与愿违,终究是黄粱一梦。大概想下去,又是理想与现实的话题了。
突然觉得,每个地方就好像一个小社会,梨园如此,学校亦如此,古今中外,亦是如此。
现在显然找不到像这样好的剧本,一个电影的好坏,我觉得剧本就占了很多,人物生不生动,立不立体,在优秀演员的基础上,好的架构也是重要的。
究竟是特立独行,还是一身傲骨,成是这一份“傲”,败也是这一份“傲”。
十三: 相见若似梦
自从别去匆匆
此刻再重逢
阿唐: 咫尺隔万重
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
仿似宝剑泥絮尘半封
江中雪
泪盈两朦胧
十三: 辜负伯牙琴
阿唐: 你莫个难自控
十三: 知音再复寻
阿唐: 泪盈两朦胧
阿唐: 你既知我未放松
几番觅你难自控
你不要再遗憾痛
今再遇见也是奇逢
当然最后也不知道十三郎是真疯还是假疯,或者这个不重要了,终究是不被世人所理解,其实那份情意,是对粤剧的热爱与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喜欢,就像那雪山白凤凰一样,始终是一个只有少数人懂的,这样的东西,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主演演了这个的相关话剧舞台剧,达到了上百次之多,在演绎上不断进行雕琢,这也是一份热爱与坚持。
南海十三郎,不负好时光。
最后的歌曲环节,来自《雁渡寒谭》。
参考资料:
《菜根谭》
《了凡四训》
《小兰斋杂记》